新闻中心

您的当前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 》 正文
追寻大先生足迹,点亮红色文化坐标
——我院教师为开发红色文化资源出谋划策
发布时间:2025年02月24日 08:54 点击数: 来源:广播电视学系 罗卫光

“‘才不胜今人,不足以为才;学不胜古人,不足以为学’‘多读、多写、多想、多问’,112年前,毛泽东的国文教师袁吉六先生因材施教,勇立时代潮头,辨大才,培大木,为我辈树立了大先生的榜样。”2月22日,隆回县政协主席奉锡样、副主席马向阳一行来我校交流研讨时,我院党委书记刘立勇深情地说。

袁吉六,字仕策,榜名仲谦,前清举人,祖籍为隆回县罗洪镇,生于保靖,教于一师,安家新化,归葬隆回。史料记载,袁吉六先生自1913年至1919年任教于一师,期间教授青年毛泽东达五年半之久,毛泽东曾经对埃德加·斯诺说,“多亏袁大胡子,今天我在必要时仍然能够写出一篇过得去的文言文。”建国后,毛泽东主席为袁吉六先生亲笔题写墓碑。位于隆回县罗洪镇的袁吉六墓,如今是湖南省文物保护单位。为弘扬袁吉六文化教育思想,2024年,在隆回县委、县政府的支持下,当地乡贤袁吉松发起成立了袁吉六文化教育研究院,致力于“促文化大发展,推教育上台阶”。我校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与该院签订了文化结对共建协议,为其开展研究活动提供智力支持。蛇年春节过后,隆回县政协访问团一行15人沿着袁吉六先生的生平足迹进行调研访问,我校为第二站。

奉锡样一行首先参观了毛泽东与第一师范纪念馆,随后,在毛泽东与第一师范纪念馆馆长杨丹教授的主持下,访问团与我校部分教师进行了座谈。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党委书记刘立勇、院长龙永干及广播电视学系主任罗卫光等作为特邀嘉宾发言。刘立勇、龙永干等回顾了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湖南第一师范学院(城南书院校区)时的“大思政要抓好,红色资源要用好,第一师范要办好”指示,认为在袁吉六的身上就体现了新时代所提倡的“教育家精神”。大家纷纷为隆回县申报袁吉六墓为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建言献策,提出要整合资源,突出红色文化与梅山文化的融合,凸显唯一性。隆回县政协主席奉锡样对我校的热情接待及专家们的发言表示感谢,他介绍了隆回县的文旅资源,表示希望与我校进一步加强合作,开发红色资源,传播好地方红色文化,讲好新时代的隆回故事。

(一审:刘洁莹;二审:谢杰;三审:刘立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