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地平台

您的当前位置: 首页学科科研基地平台 》 正文
“通语”才能“通心”
发布时间:2023年07月06日 13:36 点击数: 来源:

光明日报新闻7月9日讯(记者赵嘉伟,通讯员岳芹)7月4日,湖南第一师范学院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赴湖南省永州市蓝山县教育关爱服务团在蓝山县楠市镇对村民使用普通话的态度及态度成因进行调查研究。

楠市镇的青壮年劳动力大多外出务工,留在当地的村民以老年人和孩童居多。其中,除长年居住在当地的年迈老人之外,接受采访的村民基本都能流畅使用普通话进行无障碍沟通,调研结果表明我国目前的推普工作取得成效。队员们针对不同职业背景的村民开展调研。发现,农民和经商者的态度更倾向于“没有必要说普通话”,其中,普通话不如方言亲切、自身普通话表达水平有限、习惯性使用方言和在多数场景使用方言也能顺畅沟通是他们倾向使用方言的主要原因。对此,队员们耐心解答村民们的疑虑,向村民阐述推广普通话的重要意义。经过队员们耐心讲解,村民对队员们观点表示认同,并表示将在今后的生活中更多地使用普通话。

在当前我国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背景下,以国家通用语言文字为载体,可以传承传播优秀乡村文化,提升乡村公共服务水平,推进农村党建和村务管理智慧化,助力提升乡村数字化治理效能,让人民的生活更加便捷、富足。其统一性、交互性、承载性在经济发展进程中的作用进一步凸显。

这些年,蓝山县楠市镇立足资源优势,积极盘活土地资源,因地制宜发展小籽花生等特色产业,吸引大量外来商户来该地进行投资,典型代表的种植大户梁泽山,就通过集体流转土地的方式,在楠市镇上下村承包了110亩田,与当地村民进行沟通,了解当地资源和人员技术等优势,并签订协议。此外,楠市镇在巩固以面条为主导产业的基础上,还积极调整果品产业结构、推广桔柚种植,用打造电商、直播带货的推广方式,把桔柚产业打造成为促民增收致富的新产业。

吸引外来商户投资和对外销售产品都需要统一语言标准,保障天南地北的商人进行高效的交流沟通。楠市镇越来越多的村民学习普通话,将普通话作为带动经济发展的文化引擎。

“母校湖南第一师范学院作为‘国家语言文字推广基地’,应当肩负语言文字、优秀文化推广使命,服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队员们纷纷表示。“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在本次活动中,队员了解村民所想,解释村民所惑,与村民们“通语”“通心”,取得“通力合作促发展”的初步成效。

(初审:孙雅平、赵姣;终审:杨水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