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3月22日,湖南第一师范学院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联合省内高校成功举办了以“解读朦胧诗:语言创新与时代精神的对话”为主题的圆桌讨论会,引发师生热烈反响。活动由学院副院长杨水远主持,特邀中南大学晏杰雄教授、伍彦谚教授,湖南师范大学许永宁老师,以及三所高校的学生代表共同交流。
在导读环节,湖南师范大学许永宁以《“朦胧诗”研究的建构性、问题域、方法论与“思想形态”》为题,系统地梳理了朦胧诗的丰富面相。他指出,诗歌的解读并无固定之法,青年学生应当关注文学与现实之间的紧密联系,回到历史现场,通过诗歌来理解历史的复杂性。许老师以严谨的学术分析,为现场师生提供了多角度的研究思路,为后续的深入探讨奠定了坚实基础。

在文本细读环节,中南大学晏杰雄教授结合北岛、顾城等著名诗人的重要作品,重点分析了朦胧诗独特的审美特质。他强调:“诗歌的价值在于能否引发读者的精神共鸣。”在解析江河的《星星变奏曲》时,刘君君博士通过与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的诗歌文本进行对比,清晰地揭示了朦胧诗如何建构起个体抒情的独特性,让在场师生对朦胧诗有了更为深刻的理解。

尤为值得关注的是,本次研讨特别设置了跨学科对话环节。师生们围绕“如何理解朦胧诗”这一核心议题展开了热烈的交流。中南大学建筑与艺术学院伍彦谚教授从身体叙事的独特角度提出,朦胧诗的跳跃性语言与现代舞的抽象表达之间存在着审美通约性。这种跨学科的视角为理解朦胧诗提供了全新的思路,现场 2022 级学生表示:“这种跨界解读让我们更深刻地理解到,优秀的诗作总能在不同时代语境中焕发新生,展现出强大的生命力。”

本次读书会通过跨界对话的研讨模式,成功为青年学子搭建起了一个理解现当代诗歌的多维平台。正如许永宁老师在总结时所言:“诗歌研究的生命力在于持续对话,期待青年学者以更开放的视野去激活文学经典的当代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