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0月15日晚,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田野青春调研故事分享会”主题党日活动在玉衡南101教室成功举办。活动以全体师生合影开启序幕,主持人陈玉湘围绕“青春扎根田野间,初心映照新征程”主题,带领在场师生回顾2025年暑期“田野青春故事”社会实践的生动历程与丰硕成果。学校组织部、党校副部长陈阳,院党委副书记李豪杰,学生党支部书记王娜、副书记陈滢琪、院团委书记熊薇及学工办教师代表莅临指导,学院全体预备党员、入党积极分子参与活动。
实践成果展:青春力量扎根田野,专业所长服务基层
2025年暑期,学院共派出7支实践团队、76名学生党员和入党积极分子深入基层调研,奔赴长沙望城、宁乡花明楼、湘乡东山书院、芷江、杨开慧纪念馆等红色热土与乡村一线围绕推普助力乡村振兴、红色基因传承、文化保护与发展等主题开展实地调研。分享会上,各团队通过多元形式,生动再现了田野实践中的思考与成长。
秦芳团队以《推普实践成果与童声传承展示》为主题,呈现线上线下融合的推普成效。线上推普账号总曝光量超3万次,线下走进望城区茶亭镇,通过“长沙话听力大挑战”“惜字卡分享会”等互动形式,搭配生活化的推普三折页手册,帮助村民与孩子轻松学习普通话,见证孩子们从“羞于开口”到“自信表达”的蜕变。

腾佳团队以《于盛会辉煌处,见信仰之光》串联芷江三大盛会,用“过去·现在·未来”篇章展开叙事。“过去”篇章中,成员身着八路军装朗诵,抗战家书,重现革命信仰;“现在”篇章里,以“普通话+侗语”双语讲述非遗织锦与银饰背后的侗族文化;“未来”篇章中,集体朗诵和平誓言,彰显青年担当,完成一场跨越时空的精神接力。

孙园惠团队通过情景演绎,还原杨开慧纪念馆的推普实践。面对年接待量超260万人次的红色场馆,团队创新“参观需求关联法”“方言趣味共鸣法”等四种工作方法,将问卷转化为参观助手,用乡音拉近距离,深刻领悟“语言是红色精神传声纽带”的实践意义。

刘娜、邓钰祺团队以《东山星火:三下乡里的红色寻踪》为切入点,分享湘乡东山书院的实践感悟。通过实地走访与田野调查,团队发现红色文化是乡村振兴的“精神燃料”,青年毛泽东批注的书籍、求学油灯等实物,让成员重新思考青春价值与求学意义,立下“做红色故事讲述者与创造者”的誓言。

刘迪嘉团队以《五十四行诗》为载体,沉浸式朗诵《民主的诞生和青年使命》。“单人领诵+集体合诵”的形式,搭配“1919年青年独白”“红色呐喊宣誓”等环节,完成跨越百年的青春对话,实现精神的传承与升华。

曾琳团队压轴分享《花明楼:一堂行走的红色历史课》,展示在刘少奇同志故乡的推普成果。两天内完成深度互动15人次、浅层互动超60人次,精准服务“一老一小”群体,创作的宣传册融合方言与红色文化,实践成果获“大学生云报”专题报道,单篇最高阅读量突破3.8万。

以田野为课堂,以实践育新人
活动尾声,院党委副书记李豪杰作总结讲话。他指出,此次“田野青春故事分享会”是学院推进“党建与业务”深度融合的创新探索,更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举措,通过实践让预备党员与入党积极分子发挥先锋模范作用,锤炼“又红又专”的综合素养。
“田野是最生动的教科书,基层是最扎实的成长台。”李豪杰强调,希望同学们以此次实践为起点,依托国家语言文字推广基地优势,将田野见闻转化为调研报告、学术论文、文学创作等多元成果,在服务基层中实现“实质性成果与精神性成长”的双重收获。他勉励学子们始终牢记“扎根中国大地、服务社会发展”的初心,用专业能力诠释青年担当,让青春在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征程中绽放光彩。
收获与展望:在分享交流中共同成长
整场分享会既是对暑期田野实践成果的集中展示,更是一次深刻的思想启迪。从望城茶亭镇的童声惜字,到芷江侗寨的双语传播;从开慧纪念馆的红色传承,到东山书院的精神寻根,各个团队的生动讲述让在场师生深切感受到:田野不仅是调研的场域,更是青春成长的沃土。通过聆听这些扎根大地的实践故事,同学们对"田野调研"有了全新认识——它既是学术研究的方法,更是连接理论与实践、个人成长与国家发展的桥梁。
这场特别的主题党日活动,以其丰富的实践成果和深刻的教育意义,成为一堂浸润人心的"大思政课"。与会同学在分享交流中凝聚共识,在思想碰撞中明确方向,不少同学表达了继续深入基层、服务社会的强烈愿望。展望未来,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将持续推动实践育人与党建工作深度融合,引导更多学子以青春之我、奋斗之我,在广袤田野间书写属于新时代的青春答卷。